【臺泰對話:村落染織文化復振與社群經營】4/15-18泰國染織工藝師來東交流Part4

在最後從台東北上的這一天,Chimmuwa夥伴和泰國染織工藝師們來拜訪了慢移工作室。感謝曼儀的分享,也才知道曾經因為在2017年參加Glocal Action 邊境行動辦的公益旅行團,彷彿看到過去早期部落的樣貌和氛圍,像是從老照片中走出來的樣子,而讓她對於部落生活文化斷層極大的台灣,有了些填補血肉的想像。從純粹向老人家學習藤編,到試著開設課程讓老師傅教學拉拔部落中新生代到成為助教、成為主要教學者,一切也從原料的採集處理開始,鏈接土地的生產取用智慧。以布農傳統生活平常使用的器物為主,從palangang藤籃、tuban 藤篩,到苧麻網袋shivazu、davaz ,將一個個物件復現於生活中。

對於持續還擁有織布、藤竹編工藝於生活使用中,當地族語、年輕人都還在村子內的染織工藝師們而言,一開始不易想像台灣在試圖找回復振的過程,一路聽了abus、ibu、曼儀、dahu 等人的分享中,才有點了解過去殖民的統治影響如此巨大。Pi Muck進而反省到泰國傳統文化在過去19世紀時期也曾因殖民貿易經濟或多或少有些因為新的融合而有些失去。當代的經濟發展,也在持續消融著傳統工藝文化這塊。此外,對於在自己村落蒲葵村成立社區文物館的Pi Mai,則思考著傳統生活工藝如何讓工序更普及性,並被普遍使用,進而能與社區/社群團體經濟提升並進,有別於台灣在推動精緻、文創工藝的方向,是另一種推動思考的方向(當然也涉及彼此生活環境、勞動、市場條件的不同)。時間多一點,好像還可以繼續聊下去齁~期待台東這邊接下來也能到泰國村落去交流交流~

#金句「好想帶回去吃喔」🤣,當Nor Aeri 看到dahu分享他鞣皮復刻布農早期獸皮衣的成品時。在Aeri 的村落,豬肉只有年節祭典才會使用,若從山上帶回來的獵物則一下被分光了,不會有整片皮留下來🥹真的是很不同的生活文化經驗對照呢!

Chimmuwa 手織品

Chimmuwa chiang mai

生活編事

東台灣研究會

CHE SU MO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