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花東說話」30週年回顧論壇】關於30年的一路走來(草創期 – 倡議期 – 攀峰期)
「山海之間,
時間是條變動不羈的河流,
有一群人,摸著河上的石頭,
東台灣研究會在許多人的堅持下,終於走到30年。
那我們就來好好回顧,這30年的一路走來吧。
✎ 草創期 ✎1985 – 1994
「東台灣研究,是讓東台灣述說她自己」
當年區域研究或地方學在臺灣方興未艾之際,創辦人夏黎明認為東台灣研究作為一種在地的區域研究,期望細膩刻劃與詮釋這一塊土地與人民,探索區域內或區域間,現象與現象彼此的有機聯繫,解析形塑區域性格的主要機制,回應問題並付諸實踐。
因此,東台會的一開始,是在當時的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今國立臺東大學)的地理教師研究室。在資訊相對不發達的時代,東部的研究資源更是不足,當時夏黎明老師與學妹李玉芬老師,便開始讓芽慢慢茁壯。
欣賞一則當年的報導,一起認識東台灣研究會的開始。
〈東台灣研究有個小小的家!〉中國時報,1996年11月07日
【重要大事記】
☛ 1992 鼓勵東部研究,試行東部研究獎助辦法
☛ 1993 設置簡易資料室於東師地理教師研究室
☛ 1994 定名「東台灣研究會」
———————————————————————————————————–
✎ 倡議期 ✎1995 – 2000
「在地的區域研究,可說是在地的區域研究者對其生活世界的一種建構。」
在成立初期,東台灣研究會創立會員制,邀請關心東台灣的研究者加入。透過各項研討活動與出版的交流思辯,倡議東台灣研究。
第二個階段,東台會終於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當時夏老師努力地買下現址的辦公室。而我們也開始進入會員制,當時的東台會是由會員繳交的費用,維持著獨立的營運,在當時,我們也辦理兩場有趣的研討會,包含「從地中海到東台灣:兩個歷史空間在方法論上的對話」以及「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大家還記得當年的畫面嗎?
2000年,東台灣研究會,正式登記為「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當年成立基金會需要籌集200萬元,由23人提供,加上夏老師貸款以及趙川明老師的退休金,東台會正式完成第一次的轉型。
【重要大事記】
☛ 1995 《東台灣研究》第一次公開徵稿
☛ 1996 本會會館(現址)正式成立啟用
☛ 1997 第一次會員大會
☛ 1997 成立東台灣研究會臺北聯絡處
☛ 1998 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劉炯錫,李玉芬、陳文德、鄭漢文)
☛ 1999 五周年紀念活動
☛ 2000 正式申請登記為「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
✎ 攀峰期 ✎2001 – 2005
「從being,轉而成為becoming的理解方式。 」
改組為基金會後的東台灣研究會,蓄積倡議期會員制的能量,不僅在專題研究活動上,或是針對東台灣研究議題與核心舉辦的研討會,呈蓬勃且突破性發展。
其中幾場研討會充分展現東台灣研究會核心學術關懷:關心國家支配與地方社會回應的交互作用;綜合各學科領域反省與對話區域研究;嘗試將主體性帶入邊陲社會論述中,並提出新想像: 區域不再是客體,而是作為行動主體的能動性。
第三個階段的東台灣,在會址與組織漸漸穩定以後,開始更專注於關注的議題以及切入的角度,組織本身也逐漸從客體的研究,慢慢期許自身能在東台灣發展上,扮演另一種角色。
【重要大事記】
☛ 2001 協辦「國家與東台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
☛ 2002 臺北聯絡處「區域研究與學科發展:以東台灣研究為中心」
☛ 2003 與臺東大學合辦「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研討會」
☛ 2004 陸續邀請外國學者至本會講演
☛ 2005 臺東大學區域所合辦「文化想像與中心再構:地方社會的發展策略與實踐研討會」
———————————————————————————————————–
論壇時間|2024.08.17(六)08:30 – 17:30(08:00開始報到)
論壇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國際會議廳 / 博物館路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