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書|館藏新書推介《發芽 – 花蓮原住民的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
【春分時節,正適合聆聽春風訴說她的語言。
讓我們跟著她,看看植物、摸摸土壤,試著思考人、與土地、與食物的連結。】
|介紹|
P5.
花蓮蘊藏著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每個族群皆擁有獨特的文化、語言及生活習慣。本書紀錄採集自花蓮地區原住民傳統農耕知識,以及飲食文化。
此次走訪記錄四個族群(依序由北至南Truku/ 太魯閣族、Sakidaya/ 撒奇萊雅族、Pangcah/ 阿美族、Bunun/ 布農族)。訪談五個部落(北至南涵蓋大同大禮、撒固兒、砂荖、奇美、卓清)。
書內提及植物皆附上當地族群族語說法,並請在地族語老師或是耆老進行校對。語言是文化演變的脈絡之一,在縱谷同樣使用秀姑巒語系的阿美族,砂荖部落跟奇美部落,同一種植物,就有不同的說法,說明文化的多樣。…
書中也保留耆老日常的生活用語,期待讀者翻閱同時,就像一同進入部落,領略耆老與土地環境共好,生生不息的智慧。
…
P10.
用虔誠的心照顧小米的Yaya曾說:「我們做每件事都有他的價值,照顧土地、照顧植物。土地會長出健康的植物,就像在照顧我們自己一樣。」 種植小米在耆老心中,是生活信仰的傳遞。
…
P36.
「失敗了,表示這個種子不適應。這次收成不好沒關係,會活下來的就表示它是適應了這塊土地的種子,要繼續把它種下去。明年就會慢慢越來越多,和土地的感情也會越來越好。要繼續種不能放棄,如果種子沒有種在土地,它就沒有了。」
…
-以下摘錄整理自作者序-
在時光的推移中,務農的長輩們日復一日的耕種,用身體與土地對話,每日觀察環境的細微變化裡,累積而來的種植經驗。作物的生長就是長輩的信仰,耕作的田有了變化,總是第一個感知。因此季節的運行不是日曆上的四季,而是依循著植物的變化,用一種聽懂讀懂山林的語言,聆聽風會說話,樹會說話,動物也會傳遞各種訊息!…
種下種子,期待發芽,一顆種子的發芽,牽動著土地上一整個知識系統與文化,有種子發芽的土地是活著的,希望每個部落獨特的種子與文化,都能孕育發芽。
-以下摘錄整理自場長序-
原住民族群擁有豐富的傳統農耕知識和生態管理經驗,不僅有助於維護農業的多樣性和永續性,更能作為提高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參考,這些知識和經驗彌足珍貴,值得我們用心保存和傳承。
…
|書籍資訊|
《發芽 – 花蓮原住民的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陳美齡 作. –花蓮縣吉安鄉: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3.11
—
|館藏同質書單推介|
《食光‧時光 Kasavakan飲食記憶誌》
《食在‧一起 Kaadaadaan電光飲食記憶誌》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
《阿美族飲食之美》
《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圖說與民俗植物圖誌》
《 與自然共生—高士部落民族植物應用智慧》
《自然而然_sinvaudjan牡丹部落山林的智慧》
《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
《浪尖到舌尖:海女的海味餐桌》
《山林的智慧:排灣族Tjaiquvuquvulj群民族植物誌》
《Zoom in Taitung vol.4 食光拾光》
《臺東慢食通08 流域餐桌》
—
|資料室藏書目錄查詢連結|
|加入會員申請表單 |
https://goo.gl/forms/f2upH170HeW9t7tk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