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鯉魚山記憶地圖工作坊】
PART2 記憶拼圖實作-4/23 第三場 那些有故事的地方
「原來,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事。」
這是這幾場工作坊下來,收到不只學員還有分享者的回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有些填補了地圖上的空白,有些則交疊了我們可能共有的時空。
好像把時間斷落的線給逐一接了起來,對於事件的說法並陳出各種面向。
這一場,我們邀請了幾位與鯉魚山在不同主題上有些密切關連的居民。分享的尺度遠從阿美族口傳記憶中鯉魚山為馬蘭阿美族與利嘉卑南族的爭戰之地,到日治及戰後時期不同的族群來到這前後山不同區塊的居住與開墾,以及繼之而生的家族宗祠、寺廟等祭祀信仰的消長。不同歷史時期下的人為施設、環境災變、社會事件的發生可能造就周邊地景的變換,透過大家的口述,有如幻燈片般一幕幕切換放映著。原來也才知道鯉魚山作為保安林在這城市地理中的功能與治理,也會因為歷史因素造成的人為活動,而有不同時期的調整,也出現不同的林相變化。原來也才知道,一些歷史或社會因素遺留的後果,也會影響著這裡人跟這些地方的互動,成為了心中快樂的、遺憾的、悲傷的記憶。
記憶轟炸的段落結束後,學員們面對著爆炸般的口述記憶資訊,感到肚子很餓(沒有啦)。沒想到吃飽飯後的學員們馬上進入狀況,針對一個個地圖上標記的點,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形成一段段井然有序的陳述。聽著大家的分享,出現了一幅幅有關鯉魚山的具體圖像,備感意思和實在。
記憶的採集,不是採了就能用。
田野現場採集紀錄記憶的接下來,仍需要進一步歸納主題彙整,再與各種文獻資訊核對,再進一步將核對後的疑問或是陳述與口述者釐清確認,是這樣一個長時間反覆來回確認的關係,也是一個需要時刻提醒動筆的自己尊重口述者作為詮釋主體的關係。最後才是應用,口述的人也需要知道用到哪裡去。
#感謝臺東縣社區大學-Taitung Community University 夥伴合作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