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好文回顧】〈從文獻資料論1945年之前的臺東地區客家移民 〉
本月延續新書「客庄聚落村史」東部系列三部曲,將陸續推介本會相關的東部客家研究。本周推介潘繼道老師的好文,帶我們透過清末到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來理解1945年以前客家移民進入東臺灣的原因、時機及人數變遷。歡迎有興趣者參考或至本會閱覽。
.
潘繼道,2017,〈從文獻資料論1945年之前的臺東地區客家移民 〉,《東台灣研究》24,頁3-42。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
摘要|
.
在北臺灣桃、竹、苗與南臺灣六堆地區之外,東臺灣的花蓮與臺東地區是客家族群重要的分布區域,其歷經晚清、日治到戰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族群。本文即藉由晚清、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探討1945年之前臺東地區的客家移民。晚清時期,主要透過官員的奏摺、日記、方志等;日治時期,則透過豫察報文、鄉貫調查、臨時戶口調查、國勢調查、農業年報、專書等,來探究客家移民進入東臺灣的原因、時機及人數的變遷。臺東地區的客家人,可能有直接從中國大陸遷移來的,但大多數應該是本島客家二次移民,且以農民佔多數。除開農業人口之外,也有少數從事商業、擔任總理、總通事、通事、醫師、協議會員等不同身分、領域的工作。透過文獻資料大致可以發現,所見到的客家人圖像比較模糊,日治時期的統計數字或說明經常與閩南人一起被放在「本島人」中呈現;而國家政策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農業移民方面,從晚清的官招民墾到民招民墾,以及日治中、晚期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臺東開拓會社與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私營移民事業,使得臺東地區除了內地人移民村之外,也出現了本島人移民村,且有不錯的成績表現。在里壠支廳、關山郡轄內的客家移民,比其他支廳、郡的人數來得多。如果能再利用口述歷史、家譜、日記、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地籍資料,或利用寺廟的捐獻者名冊等來與文獻資料作對話,客家人在臺東地區的活動樣貌及文化產業發展,將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