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好文回顧】〈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
【好文回顧】搭新書順風車,從另一視角理解日治時期國家與殖民地的關係。本月將陸續回顧東台會出版的相關好文,歡迎有興趣者參考或至本會閱覽。
.
王學新、許守明,1999,〈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東台灣研究》4,頁35-72。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
摘要|
.
經濟學上的三大生產要素為勞動、土地、資本,而素來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史方面的論述,多半以資本或土地為基點,極少採用以勞動力為主軸的分析架構,尤其是原住民勞動力。然而,對一個尚未進入貨幣經濟體制及土地公有的部落社會,勞動力的分析角度應較資本與土地更合適。
若以原住民勞動力為研究基點而展開時,將會涉及以下三個重要問題:(1)原住民勞動力如何被納入殖民國家體制內?(2)具有極大社會差距的原住民勞動者如何被訓練而進化以適應殖民經濟之所需?(3)日本政府如何利用這些已被吸納入殖民體制內的原住民勞動力?本論文僅探討第三個問題。
九成的山地原住民勞動力用於自家營生所需,加上日警的指導與監督,而形成特殊的番社經濟。以全體東部原住民而言,佔一成的剩餘勞動力有半數被利用於殖民體制內,進行土木建築、搬運、林業、開墾等工作,殖民政府因此獲得龐大的利益,並對東部經濟有極大貢獻。但由於原住民勞動力的供給必須以日警強制為前提,因此其中涉及不少人權問題,譬如歧視與剝削。